2019以来,丰县院共办理未成年人网络诈骗犯罪案件8件9人。经分析发现,由于家庭监管缺位、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未成年个人自控力弱等问题,假期网络诈骗犯罪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新的增长点,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一、信息真伪难辨,“网络小白”难逃水深火热“套路坑”。未成年人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和成熟人格尚未形成,对于网络诈骗手段的鉴别能力较弱,在不良网络信息地诱骗下,极易上当受骗。如在李某某“解除游戏防沉迷”案件中,被害人均系未成年人,他们在虎牙直播平台上看到李某某发布的解绑游戏防沉迷系统小广告弹幕后,毫无防备、不假思索,立即加对方好友,随后李某某向被害人索要了本人及家长微信账号、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和验证码等信息,并从其家长微信转账转走上万元财产,被害人直至被拉黑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称自己当时就只是一股脑地想多打几把游戏,快速解除防沉迷限制。
二、家庭监管缺位,“网瘾少年”走上稳赚不赔“生财路”。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对子女缺乏必要监管,网络聊天、打游戏日渐成为未成年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导致“网瘾少年”日益增长,成为滋生网络诈骗的一大诱因。如在董某某、任某某微信诈骗案中,由于父母日常都忙于生计,对他们疏于管教,2人初中辍学,上网打游戏占据主要生活,一次董某某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猜拳比大小”的游戏方式,便借助该游戏自行发明了诈骗方法,并喊上好友任某某一起实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诈骗30余名被害人共3万余元财产。再如庄某某快手APP诈骗案中,庄某某在快手主播进行视频直播时在评论区里私信被害人幸运中奖送苹果手机,后以索要手续费等方式先后骗取10余人钱财2万余元,严重损害了个人财产和网络安全。
三、自控能力较差,“出笼神兽”挤进纸醉金迷“高峰车”。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和成熟人格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他们将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了网络世界,甚至部分未成年人在网聊中得知网上诈骗能够快速赚大钱后,竟禁不住诱惑,快速着手模仿实施这些诈骗方法。如王某某闲鱼出售名牌鞋诈骗案件中,王某某就是在大一暑假期间,经网友介绍,在闲鱼交易平台上,多次发布低于市场正常价出售全新名牌鞋子的虚假信息,并承诺能够购买到被害人指定的任意新款名牌鞋,如限量款耐克乔丹AJ1等,哄骗多名被害人向其支付鞋款,共骗得2万余元。无独有偶,去年暑假期间,卢某某在闲鱼AAP上以出售抖音钻卡的方式诈骗多名被害学生。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一是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站平台审查制度。网信部门应积极履责,严格限制、惩戒传播有害信息用户,构建完善的网络制约体系;公共网络机构要做好上网人员登记工作;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和巡查力度;互联网平台要完善自我审查制度,取缔非法网站,净化网络空间。二是加强教育监管,提升网络信息防范鉴别能力。当下正值暑假期间,是未成年人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时期,家长要及时管束监督孩子,督促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学校等相关部门也需落实好义务教育制度,教导未成年人鉴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依法依规用网,提高辩识能力和防范能力。三是强化普法宣传,增强未成年人懂法守法意识。教育、司法机关等部门通过开展法律讲座、微信公众号、法治进校园等多渠道进行以案释法,警示未成年人要克服贪利心理,拒绝高利诱惑,要知法懂法守法,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