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法如墨绳公民心中秤
2021-01-28 16:38:00  来源:正义网

  题记:2021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介绍过去岁月的执法境界,使人为之耳目一新。故兴诗明法。

  混沌初开,

  法从何生?

  几块石头磨镜!

  刀耕火种,

  以物易物农耕文明,

  等价交换法始初心……

  法是规则又是章程,

  先民之法生于纷争;

  弯弓月,郊原血,

  生死搏斗呼太平;

  刻着石鼓的令,

  镌雕铜鼎金文。

  商秧变法,

  立木为信,

  法律走向治国守诚,

  独角兽成法的化身。

  历览前贤国与家,

  子之法礼为仁政。

  倡宽严①,举廉吏,

  重无诉②,亲亲隐③,

  尚游说,广结盟,

  大囯不以武力横④。

  四海之内皆兄弟,

  天下为公不拾遗,

  小康社会大同理想,

  人人守法不逾规矩。

  几千年朝代更新,

  中兴盛世法制清明;

  乱为奸雄废朝纲,

  国破家亡遭罪黎民。

  历朝历代,

  志士仁人,

  呼唤正义与公平。

  国家统一强盛,

  主权法治内核象征。

  有国才有家,

  家是国之份。

  率土之滨的家国,

  才能施行良法清政。

  这是几千年的法治精华,

  也使古老民族焕发青春……

  请看今日天下月悬明镜,

  国家良法颁布雨后春笋。

  统帅法治思想焕然一新,

  引领新时代的执法环境。

  助力国家治理良知提升,

  法官检察官扛金鼎作盾。

  放眼网络时代犯罪翻新,

  寻找降低公民维权成本⑤;

  权钱交易色腐公仆心身,

  引导调查认罪认罚自省;

  扫黑除恶,破网打伞,

  导航侦查护一方安宁。

  行政诉讼,案结政事和:

  环境破坏,江河浊水熏,

  公益案发,整改善提醒。

  疫情防控,

  激活刑法条文⑥;

  虚假讼诉⑦,

  百姓耐何伸吟;

  少年歧途,

  一站式保护探温情⑧;

  窨井吃人伤人⑨,

  脚下安全动检心;

  纸面服刑,

  亵渎监管改造之神圣;

  发布精典案例,

  执法有范儿人人有预警……

  法律监督覆盖全社会,

  检察刚柔相济护太平。

  明察秋毫,

  细致辩证。

  大案小案关乎百姓,

  公开听证展示天平。

  象建筑师使用皮尺,

  匠心独运;

  似木工使用墨绳,

  该直则直,

  一碗水端平;

  该曲则曲,

  柔情动人,

  细说天理法律人情。

  天下公民通晓案件之曲直,

  每个黎民心中都有公平秤……

  ①倡宽严,语出《左传、绍公二十年》,孔子云"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为孔子首创的治国法律文化,至今在我国的刑事执法中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广泛运用。

  ②重无诉,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诉乎。"意思是我断案和别人差不多,不同的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一法律文化影响至今。比如最近颁布的民法典就规定了夫妻双方离婚有冷静思考期。

  ③亲亲隐,语出《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反对大义灭亲,主张亲人犯了罪由国家依法处理,父母子女不必互相揭发作证,以保持正常人伦。这一法律文化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纳。

  ④武力横,语出《论语、子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武力,管仲之力也。"讲的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孔子由此大赞管仲。后世演变为一条囯际法规则,大国不以武力论,可窥见孔子对国际法律文化之贡献。

  ⑤惩治网络犯罪,最高检就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加强网络监管执法等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六号检察建议",参与“断卡"行动,严厉查办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⑥激活法律条文,最高检领导介绍,战疫初期,对于因隐瞒旅居史等致病毒传播或传播风险的案件,有意见按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这种罪刑罚重。最高检认为不能为了严而严,提出激活刑法330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最低法定刑可判拘役。并发布典型案例,依法该轻则轻,取得良好的法律丶社会效果。

  ⑦虚假诉讼,指当事人与法官合谋设计虚假案件进行诉讼,赚钱互分。最高检就整治虚假诉讼向最高法院发出"五号检察建议。"

  ⑧一站式保护,近年来,最高检按照向教育部发出的"一号检察建议”,探索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督促和支持起诉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等工作,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中均予采纳。"一站式"由此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新理念。

  ⑨窨井"吃人伤人",办案中针对窨井施工、管理、养护方面的问题,最高检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四号检察建议”,地方检察机关督促整改安全隐患7、6万处:同时,最高检会同最高法和公安部发布涉窨井盖相关案例,保护了百姓"脚底下的安全”。

  编辑:吴晓娟